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万氏起源  >> 转帖刘明西——孝感乡古地名录(之一)
03日

转帖刘明西——孝感乡古地名录(之一)

编辑:孝感万氏 时间:2022年10月03日 围观者: 1,610 人

孝感乡洗脚河“九里十三湾”古地名录

编者按:阅刘明西《孝感乡洗脚河“九里十三湾”古地名录》,觉得能给那些其先辈经麻城迁移各地、现苦苦寻根溯源而不得的人们一丝心灵慰藉,特此转帖。至于其中各古地名的说法是否真实准确,各人自己理解。如云梦《萬氏宗谱》载始迁祖贵二公洪武二年(1369年)由仙居乡永宁村新籍迁云梦东乡伍洛寺,而文中说是孝感乡永宁村,成化八年(1472年)后属仙居乡。另外要提醒的是,现在麻城的六大支万氏都是明朝时期及其后迁移麻城的。由于篇幅较长,特作四部分转帖。

麻城市孝感乡为明初古四乡之一。据史料考证,孝感乡为43里,里下分都,都下设图,图下又置区、甲、牌。至于里、都、图、区、甲、牌,无论是行政单位,还是聚居地点,都会有个名称。以上名称应该均为古地名。由于年代久远,史籍难稽,孝感乡具体的古地名数量,无从考证。今选择孝感乡的一条河流为截面,这条河古称洗脚河,她有“九里十三湾”,是移民的始发地,汇聚如下的古地名,是从诸姓氏族谱、口述资料、碑刻以及现存史料、档案中摘录的,供寻根问祖者参考。

“九里”古地名录

洗脚河:古地名,在今阎河古城至歧亭一带,主体紧依孝感乡都。原名喜鹊河。大移民时代,众多移民走水路离开麻城,年代久了,口口相传,讹变为洗脚河,故名。洗脚河分上坎,中坎,下坎。上坎包涵高坎堰、羊角村(11里42图)、双水井、沙溪坝、乌沙沟、枣树林、麻柳塘、柳家冲、高架楼、杨家河、珍珠码头、贡家河、筲箕、三板桥(旧志谓张神所建)、银河集上坡、葫芦塆、瓦子坡、三丫岭、土地祠、芭蕉冲、太平坝、雅鹊林、五里塆、倒石桥、倒马坎、高水井;中坎指杨树桥、蒿枝坝、杨家树、土伦坎、黄山坎、洗马、旬家湾、张家湾、李子冈、铜鼓滩、牛角井、折桂哭炉井、稗子坎、五斗包、老油榨房;桑树桠、马桑树桠、桑树坪、大桑树塝、马桑坡,坡下又有刺林坡,再下有鹅鸭大湾、再下是朱家坎、何家园、坪窝坪,皆古地名,秦、邹、朱、黄、谢、田、高、沈、程、杨、赵诸姓居之,这属于传说中洗脚河中坎。这些地名,大多数意为重合,考其原因,是移民对故乡的追忆和思念。因古人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,又养上马,时间久了,说家乡的桑树是母亲种的,马儿是父亲养的,时刻表示敬意。《诗·小雅》“维桑和梓,必恭敬止”,把“马桑”谓故乡是情理之中的事。下坎从周姓聚居地开始,如十二路、十八路、十九路等 俱在瓦路沟,还有麦子坪、柳河村、黄林坡、向家坪、踏水桥等等。这些古地名,皆在宋埠至歧亭11公里的沿河或沿河左右的纵深地带。这条线上的河流、半低山、丘陵、平原、半平原交错,地势北高南低、物产丰富,是移民生养的聚集地和出发地。在这条河流沿线,分布着孝感乡的23个里,录其九个,其古地名如下——

一、均政里

均政里:古地名,孝感乡43个里之一,据清初王汝霖《麻城县志稿》记载,原址在阎家河镇古城村,是义门陈在麻邑的发源地,因时间久远,族人四散,迁图无踪。

碾子街:宋元古地名,在今阎家河镇古城村。相传马家世居于此。

土军寨:古地名,县志有载,实土城寨,音误,故名。

红砂坡:古地名,在今阎家河镇柏子塔村,因地貌颜色得名。

簸箕街:古街名,在今阎家河镇古城村内。宋代麻邑专门从事竹篾生产销售的一条街,故名。

陈公桥、陈公街、陈公井:古地名,皆在今阎家河镇古城村内。宋仁宗时,“江州义门陈”奉旨分关,先祖思一公分庄麻邑,并领县事,所凿井一十九口,列街而布,皆以众人汲之。《一统志》云:“陈公好佛法,喜施与,造桥阎公城下,名陈公桥;凿井街中,名陈公街。”

义井:古地名,历史上共有二处。一是在今麻城市十字街义井附近;二是在阎家河镇古城村的古城内。《麻城县志稿》补《惠政义举》卷二篇中,涉及到义井共六条,内容考释如下:

  • 义井,在县治东。与清泉井并邻,邑人陈氏所凿,井有三眼,铁栏,有“义门陈井”字。常潮,岁旱以水祷灵验,又名义门井。

这条史料指明“义井”、“义门井”、“义门陈井”在县政府东,并是同一口井。井有三眼,有铁栏立围着,是麻城陈氏人所凿。井水大,干旱无忧。

遇上大干年系,用此井里的水去祈雨,甚是灵验。有关陈氏后人在此活动的踪迹,《孝感乡社区志》亦有记载:“麻城里,明初里名。麻城县治移治孝感乡磨子场,故址七门坊划成若干里,但总称麻城里,亦称麻城庄。麻城庄内含筷子巷,有江州义门大户陈氏自此迁出。”今址无迹,只存义井之名。

  • 陈公井:按《一统志》云,在故县古城市中,宋季陈思一建庄所凿。按《陈公传》自分庄至此,开井一十九口,人呼义井街,皆以众人得汲而然矣。

《惠政义举》卷二中共记载了白龙井、泉水井、官井、赫龙井、分司井,加上义井和陈公井,共七眼井。历代《麻城县志》除义井等几口井之外皆未载。查弘治年间《黄州府志》,白龙井泉水至义井俱载,陈公井的记载为首次发现,王汝霖在记载这条史料时,列举了两部史书:一是《一统志》;二是《陈公传》。并将陈公井的地理位置,标示在故县古城城内。陈公井不是一口井,而是在一条街上,依次布列一十九口,甚为壮观,所开井之人是麻城陈氏公认的始祖陈思一。所以,这十九口组成的“义井街”,是在古城村里。另现今麻城义井得名,与“义门陈”麻城庄四世祖子华公有关。他随父迁,继迁麻城里儒学街,又迁筷子街,复建麻城庄后,因掘井而甘甜,麻邑七门皆来汲水,故称义井。相传喝醉了酒的人,能看见井中的金牛。“义井金牛”是麻城明代初期八景之一。

乌苞茨:古地名,在今阎家河镇柏子塔下,曾姓居多。

二、永乐里

永乐里:古地名,明正统年间有载,孝感乡43个里之一,在今阎家河镇石桥湾村。东临均政里,南至花桥里,西交太和里,北接八斗丘。境内有石板巷,共37姓。清代被紫金城区(奎)替代。

五凤坡:古地名,在今石桥塆村碎石岭。岭上有庙。庙周围砾石遍布,为五色,以紫红色为主,历代旧志称之为“紫金城”。坡岭上喜生桐树。余姓、梅姓、刘姓等居民的先祖皆葬于此,如明代中丞大夫梅之焕曾立石题联:“明月天应老,清风土亦香”。

料子岩村、柳树湾、鹞子村、大石桥、苦竹湾、甘家窑、春风岭、张家大田、秧鸡大田,皆古地名,在今阎家河镇石桥湾村。该村位于麻城市东南十里,明初属古孝感乡永乐里第二十三都紫金城区。因临河边,由于河床弯曲滩多,石拱桥一个连一个,故名石桥湾。村前有大田,谷麦二熟。村后有山丘,丘岭多树,林密雀多。田地、山林、河丘800公顷,其状若金兰。

郭家二院区洞口义渡:明初古地名,在今鼓楼办事处七里岗村李家枣林,与沈家庄区(音葵)相邻。有古渡口,有古碑记。

五斗坝:古地名,康熙年鱼鳞册有记录,在今阎河镇石桥湾村,今存。相传用五斗银钱所修,故名。

老包岗:古地名,在今阎家河镇石桥垸村南边三里,一条古道沿岗直达黄州。因山岗形状似包,故名。相传岗顶有魁星楼,读书人烧香灵验。童谣“下了老包岗的坡,徐家寨的举人、进士比麻雀多。”亦言此事。

桃林河:古地名,在今阎家河镇桃林河村,杏龟公路中段,离城十五里。王汝霖《麻城县志稿》:“土人多植桃树,春花烂漫时,掩映山川溪河,如曦轮烘云,物作绎形,提榼寻春,偶一经此,觉武陵源由此而入也。”此为麻城八景之一。

翠石岭庙:古地名,在今阎家河镇石桥垸村王家坳,原名仙翁寺。据《刘氏宗谱》记载,仙翁寺的来历与玉皇大帝有关。相传翠石岭下,有位刘氏太婆,谱载:刘氏太婆好善乐施、济人之急,救人之难,怜孤恤寡,感动上苍。上帝见其阴功浩大,遣一癫僧,来家三年。众人无不嫌其脏,唯刘氏祖母不嫌,寒与之衣,饥与之食。一日,刘氏未在家中,癫僧将好酒一罐倾于盆内洗澡,僧癫即愈。刘氏回家得知此事,大怒,曰:尔来吾家三年,供尔衣食,尔反不知好歹,将酒洗澡,自古未闻!僧见怒,即在盆中将洗澡之酒,取一大碗与刘氏,且大呼曰:“如是真心好善,请饮之;如嫌其脏污投之于地!”太婆扔之。随之碗响,癫僧忽然不见,眼前一朵祥云升起。太婆追悔无及。即跪地苦求。只见癫僧在云中呼喊:“因尔乐善好施,阴功浩大,吾奉上帝敕旨度尔为陆地仙翁。尔死后埋葬于对门山梧凤坡梧桐树下牛滚凼中,子山午向。”言毕随云飘去。太婆殁后果从僧言,其家族科举连绵,建庙纪念,故名。

金兰庵庙:古庙名,在今阎家河镇石桥垸村河对岸的河坪上。原名潮水寺,系明末梅之焕为自己娶燕地老婆“出缠禅师”所盖的庙宇。有碑记留世。今为刘明西之别业。

春风岭:古地名,在今阎家河镇石桥垸村甘家窑,相传这里是宋朝的光黄古道,有县志和家谱资料为证。

杨树挡:古地名,在今鼓楼办事处七里岗村,位于郭家岗东凹脚下,是麻城郭姓始祖发祥之地。1958年搬迁拆除,现为耕地。

炮架山:古地名,在今阎家河镇石桥塆村甘家窑后背山上。山上有寨。相传本地一个叫黄阳的寨主在此结寨,架炮安民,故名。

吕阳城:古城池,魏国始建。在今阎家河镇石桥塆村,遗迹犹存。2018年住建部试点乡村缔造,恢复了古城门楼,刘明西题“吕阳闉”。

介马庙:古地名,在今阎家河镇石桥塆村徐家寨。相传孙武在此给马尾梳辫,大胜,土人建庙祀奉,故名。因临河边,又称介马河边庙。

五胜关:古地名,在今阎家河镇石桥塆村。相传孙武在此五次大胜,故名。

三、泰和里

泰和里:古地名,亦作太和里,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,是明朝孝感乡43个里之一,这里居民多为义门陈、沈氏熊、花家刘等。

孝感乡都:古地名,在今城东南七里。沈家庄北二里磨子处。旧有石碑一块,碑刻“邑东七里磨子场,大明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都旧址,皇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秋邑令陈兴识”。

都都乡:古地名,在今鼓楼孝感乡都沈家庄。明洪武十年,迁诏至,麻城县署公堂徙治磨子场。乡政府设置在这里,称为“乡都”,而乡下设里,里下设都。三里七都皆在这里办公,故称都都乡。

猪市巷:古地名,又称猪市街。洪武十年,朱元璋定“迁民之策”,迁诏到后,麻城县府移至磨子场,故址在今沈家庄村刘家岗。因人口流动,这里形成了牲猪交易市场。成化八年,撤销孝感乡,县治归旧,猪市街又在如今的朝圣门外形成。

七厢柑子园:古地名,在今鼓楼办事处七里岗村,明初属孝感乡三里七都。洪武十年徙县治于此地,设散州,延续老县城“七门七厢”的管理模式,“七门”内为“里”,外为“厢”,七里岗正处在第七门右文门外的“七厢”,故“七厢柑子园”代替了“七都柑子园”。

马头湾、桥头村、椿树湾、柿子里、菜籽口码头、菜籽沟、南平王府、余家岗、白玉庵、孝子坊、玉狮堂皆古地名,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。王汝霖《麻城县志稿》、邹知新《都碑记》、王红灯《孝感乡社区志》俱载。

三舍学堂岗:古地名,在今鼓楼七里岗村新屋塆。旧有碑记,相传明洪武年间刘氏先祖护驾时一舍学业,二舍妻儿,三舍性命的故事发生在这里,后人以“三舍堂”之名办学,今只留学堂岗之名。

人头山:古地名,在今鼓楼办事处七里岗村郭家岗河坪上,与四望山遥遥相对,因山头像人头,故名。2011年修建孝感乡都旅游公路时,已挖平做了路基。

枝子冲:古地名,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河对面的市委党校宿舍处。旧址已毁,有碑记,卓姓人于此迁川。本名栀子冲。因音同,故名。

岩山:山名,古地名,又名岩巢隔脑坨。在今四望山东面山脚上,岩上有八块田,岩下有村,名岩山。民国之前,有傅、刘二姓居住。属孝感乡沈家庄区,解放后划归龟山乡花桥河村,已废,含义无考。

象耳街:古街名,在今鼓楼办事处七里岗村,今有象耳场。相传明洪武二年有吕姓将军驻扎此街,奉命入川,因街形像象耳,故名。

粉子场:古地名,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偏北二里,紧邻磨子场,是明初官家米面加工之场所。今有“粉子地”之名。

烧火台:古地名,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花刘家岗湾,明初遗址。相传此处初设州衙时,因移民太多,政府鼓励人们搭土为台,生火做饭,故名。

大路侧:古地名,详见《汪氏宗谱》,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路边。1958年平坟整地时,有碑记。

黑脚塘:古地名,含义无考,址在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望家咀。谱牒所载,有蒋姓人迁往四川。

大槐树:古地名,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刘家岗塆北首,临近古孝感乡政府旧址。村头有棵古槐树,其根露出地面,延伸二十多米。村民喜欢坐在裸根上吃饭谈天。相传凡是聚集在槐树周围的人,都迁到陕西去的。

校书堂:祠堂名,属孝感乡刘氏彭城郡支脉。元朝年间从麻城迁出,与三舍刘氏同宗一派,在今孝感乡都区域内。

鹭鸶湾:古地名,在今鼓楼沈家庄村箭场旁的古河道旁。右上一里许,有白龙堡泉,用此泉水打豆腐,白嫩如凝。童谣“鹭鸶,鹭鸶,送块豆腐。”含义无考。

孝感乡二甲青杆坡:元代古地名,在今鼓楼办事处栗子园村刘家咀,明初编户为“四里二甲”,范围在青杆坡至罗家湾一带,故名。

孝感乡三居庄刘家湾:明初古地名,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,全名“三居庄太平里一甲刘家岗湾”,以刘氏居多,但庄屋又设在竹林湾,故名。

沈家庄:古地名,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。村子原是明初大地主沈万三的庄屋,故名。村民皆姓熊,链接村西北角约40米处有一细塆名府里头,因明朝万历年间官员梅之焕在此设过县府而得名,现统称沈家庄。

竹林湾:古地名,在今孝感乡都,明朝为诏仓之地,相传原是顾姓人的世居。

筷子岭:古地名,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万家咀,冈岭多贵竹,此地盛产筷子,故名。

白玉村:宋代古地名,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古亭岗下,屋基瓦片叠厚成台,有小童拾得瓷片,上有“白玉村”款,附近有白玉塘、白玉庵、白玉代塆之名传世。不过这里的“玉”读“页”音。

松筠楼:古地名,在今鼓楼办事处栗子园村。原系七里岗梅氏梅国桢所建的私人藏书楼阁。俗称梳妆楼,现仅存松筠楼石门。

百果园:明代古地名,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沈家庄塆。塆中有一株古白果树,相传是无念禅师所植。万历年间文学家冯梦龙四次到麻城,其在万历四十八年,寄居于此,边讲学,边著述。于春集《古今笑》36卷,秋著《春秋左传》12卷。经韵社社友批点,梅之焕为之作序,付印,并流传至今。

护生堡:古地名,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府里头,这里是梅家军的诞生地,这里也是张献忠58000人新营之地,同时也是这些人迁往四川的始发地。

诏仓竹林:古地名。明初大移民运动的粮仓所在地,在今孝感乡都故地花刘家岗塆偏北一里,历世所传,谓之诏仓竹林,亦谓竹林诏仓。何为诏仓?有遗碑:“帝甚垂民生,诏使置仓。”如额刻“协宁百姓,承天顺地,调散四方,使得其所。”拼合残碑,有“仓建竹林塆,十年无过,乃报湖广布政使司院。”亦有“每仓容止二千石,内储谷二万三千二百四十六石五斗四升五合五勺八杪。支粮以船漕东转,相望至团风。其仓正副,皆耆内选充,常勤精进,无有懈惰。仓长遇事禀之,许经赴县署。不许胥役假手。平时绝禁吏胥至仓。每岁正月,传集县堂,劳之鱽鮹、白兰烧、青谷饭、顿党顿。……旧厫难容,复筑东仓,驴脚、运夫、丁银、浅传推未不推了,久则米丁均摊”之句。可见这儿是座移民粮仓遗址。

长塘:古地名。在今鼓楼办事处栗子园村,这里是共产党员曾耿星的牺牲地。曾耿星是熊氏外甥,曾在四望山鲍家东塆至塔儿岗一带组织游击队抗击日寇,威震四方。1940年4月,麻城县令钟韶派特务胡琨以国共合作之名,欲将曾骗至六河庙,当行至松筠楼长塘时,遭阎河商怡青暗杀。

乐善堂:书房名,现今演变为地名,在今鼓楼栗子园村。曾耿星教书时修有小洋楼一座,两层,以木质为主,上层做教室,下层供学生住宿。他家的大堂叫乐善堂,颇有助人为乐的气韵,故名。

沈家庄老街:古地名,相传是明代首富沈万三的庄屋。沈家庄老街全长九百米,由上街、下街、两个南街(大南街、二南街)、石字门五条主街组成,内有十三条幽深狭长的巷道。其布局是前门临街,后门是花园。街道用清一色的青石板铺就,街面宽三米。各类店铺鳞次栉比,古有“宋埠一枝花,阎家河是块糗肉粑,邑东沈庄并不差”之说。

五府:古地名,俗称府里头,在今沈家庄村水围子里。围子里除了诰封熊宜人的百岁坊外,还有五府:即梅国桢监军都御史府、梅国林会魁榜眼锦衣卫指挥府、梅国楼翰林府、梅之焕翰林巡抚府、梅廷和都司游击府。

磨子场:古地名,在今麻城东南七里。磨子场为麻邑四乡之一的古孝感乡乡政府所在地,位于花刘家岗垸,是官府米面加工场所,兴盛于明初,有坊集。因民以食为天,负责生活的就有好大一个团队,也有很多官职。宋代孔常父游历磨子场之后,站在古赤亭城下赋诗:“磨子场边堪寓目,赤亭城下更关情。乡都好景无人问,只得邑城小市民。”兰亭居士考究后亦作《磨子场志》,其文:“刘氏家族寓居此地始于唐代,其渊源可谓久矣。其塆有磨子场,由来亦古矣。按残碑与刘氏口碑,此地原为孝感乡都,旧有集市,磨子场是为官家米面加工之所。昔时管场者谓“点造”。其余之经营乡官膳食者,有‘磨头’、‘碾头’、‘司仓’、‘贴案’、‘菜头’、‘茶头’之分,称谓虽鄙俗,然意则古也。磨子场旧日规模虽难再见,但巨型磨盘,至今亦遗三幅,昔年之繁盛景色可见一班。为保护一地之文物,特勒此碑以志之。”

乡贤祠:古地名,今废,旧在儒学戟门外右。成化初知县胡琮建。入祀吴山、邹来学、周鑑、周祥、李正芳、董应轸。弘治乙卯知县聂贤重修。后世嘉祀陈兴、刘奕、梅国桢、梅之焕、李长庚、陈以闻、刘侗。乡贤祠是祭祀一县贤能的祠堂。入祀人员的贯籍必须是本土人氏。“乡贤祠”条中列举的13人除陈兴外,其余全是麻邑之儒。陈兴史载许州进士,为何入祀麻城乡贤祠?是麻城人搞错了还是另有其因?因陈兴的祖籍是麻城,死后亦葬于麻邑,故入祭乡贤。

神主祠:古地名,祠在县东南七里都都乡,神位系明成化年间知县陈兴。陈兴刚直烈壮,少与海内名士皆相连结。仕麻邑令,始倡复乡。义门于邑有二庄,缘源议并,兴力举二庄存昌。曾迎母于署邸。丁母忧,兴哀伤本瘦,因贫无榇归许州,以麻衣敛尸葬于乡原。不月亦殁。其妻刘宜人出售发簪、耳环、佩饰、花绳。麻邑土民呈请入祀名宦祠。义筹建祠。这条地名史料详见王汝霖《麻城县志稿》,很精彩,也很重要。史料介绍神主祠的神位是祭祀麻城前县令陈兴,它的位置在县东南的孝感乡都。史料共说了八件事:一、陈县令性情刚烈,与他结交来往的人都是海内名士;二、陈县令一到麻城就任,就上书朝廷恢复孝感乡,这与《鼓楼志》、《孝感乡志》、《都碑记》里的记载是一致的;三、明初的麻城,有两个麻城庄。有人认为陈氏祖源如一,不如合二为一。陈县令裁决二庄并存。只有这样,才能昌盛;四、曾迎母亲来居住。母亲身体不好,不几年去世了。陈县令哀痛伤身,又因无钱购置棺木回许州,只好用麻衣收敛母亲,葬在孝感乡的大地上;五、陈县令在守孝期间,不到半年也在麻城去世。六、因家贫,其妻刘氏变卖耳环等物,才将陈县令葬于麻城;七、陈县令去世后,麻城的乡民呈请入祀名宦祠:八、入了名宦祠,麻城人甚念这位前县令,于是众人筹集善款,修建了这座神主祠。

乡约社:古地名,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花刘家岗湾。王汝霖《麻城县志稿》草略本补卷一《地理城池附坊社乡镇拾遗》卷“街社坊仓”篇:“乡约社,亦称麻乡约,在治东南散州旧址。成化癸卯陈侯改建,每月朔举行诸氏乡约,悉遵古法,用以去恶勤善焉。”麻乡约,是中国邮政的先河。据史载兴盛于清末,由麻城移民后裔陈大麻子所创。查阅《麻城县志稿》“麻乡约”的古称是“乡约社”,它的最早起源不迟于明初大移民时期,因到成化年间,由麻城县令陈兴改建。陈县令每月邀约诸姓氏头人,完全传承了明初的做法,主要目的是劝人从善。这则史料说明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:

(1)麻乡约的原址在孝感乡都旧散州遗址处。据邹知新《都碑记》记载:“去城东南七里,有乡碑、石磨当路,云是古孝感乡都……当洪武初,太祖定迁民之策。迁诏至,公署县堂徙治磨子场。十年遂升其都为散州。”由上可见,乡约社是麻乡约的先身,乡约的设立与移民有关。

(2)明成化末期,大的移民活动已停止,陈县令为何要在“癸卯”这一年“改建”?还“悉遵古法”?查阅清康熙九年《麻城县志》,陈县令叫陈兴,许州人氏,是成化末期麻城县令。明末邹知新评论他“陈侯有才能,常乞其旧,而朝廷无旨,乃泐于石,自以怀怨。”原来这个陈县令有才干,曾向皇帝上书恢复孝感乡,朝廷没有批复。他在任期内完成了复置孝感乡的所有前期的准备工作。他改建“乡约社”的目的,就是想让孝感乡“以复全盛(邹知新语)”。

综上所述,麻乡约或乡约社,历史悠久,不是陈大麻子所创,陈氏只是传承者之一。

麻城庄、孝感乡庄:古地名。麻城庄在今阎河镇古城村;孝感乡庄在今鼓楼沈家庄村,据成化二十三年麻城县令陈兴《谱墨原叙》:“……查阅往牍,叙载麻城庄与孝感乡庄,派为义门,两庄源一,相距七里。一居均政里,一庄居泰和。义门族繁,同源多,异流更盛。分庄往后,诸兄仲弟互结,因年煙代远,世嫡混淆,虽有谱牒,亦难为系统也。而外散子孙,开枝移播,迁图无踪。”文中涉及到很多古地名,其均政里在古城村;泰和里在沈家庄村。 

山川坛:古地名,全称是风云雷雨山川坛,今废。因与祈雨相关,很多典籍提过它,坛址旧在县东南孝感乡都,洪武壬子建。成化庚寅为水冲废,甲午改建于县东,又废。成化庚子知县胡琮迁于县东南旧地。甲辰知县陈兴重修,并植松置器,神厨、宰牲房各三间,左右齐宿。立千年古木祀,风雨调顺。此坛实为风云、雷雨、山川、城隍共为一坛,每岁春秋仲月致祭。唐宋沿制。洪武初定,安设神位,风云雷雨称风云雷雨之神,居中;山川称县山川之神,居左:城隍称县城隍之神,居右。洪武十一年,定于春秋仲月与社稷坛同日致祭。坛制:东西二丈五尺,南北二丈五尺,高三尺,一成四出,阶各三级,僚以周垣,四门朱色,自南门入坛,立石或神木与社稷同坛。东南隅设燎炉一座,甃砌西向。神牌高二尺四寸,宽六寸,座高五寸,朱漆青字,临祭设于坛上,祭毕藏之。因《周官》曰:“凡治人之道,莫急于礼。礼有五经,莫重于祭。”自古先王成民之人,即致力于神,故圣人以神道设教。陈兴之礼达于孝感乡,有祈、有报、有弭灾息祸捍患之功,故祭之。山川坛既是一县之宗正,旧时的知县、士大夫、乡绅都很重视它的建设。明初的麻城,刚从古城畈移至今址,百业待兴。从史料上看,洪武五年麻城在确定山川坛基址时,就把这么重要的神脉定在孝感乡都沈家庄,是有历史背景的。据《都碑记》记载:“当洪武初,太祖定迁民之策,迁诏至,公署县堂徙治磨子汤。十年,遂升其都为散州,统属七县。”原来山川坛的定基和建设,是与国家大的移民政策有关。成化六年,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移民活动已接近尾声,这年的一场大水冲毁了它。四年后迁建在今址麻城县东,没几年又废了。庚子知县胡琮觉得还是磨子场那里的地脉好,又迁了回来。到陈兴做县令时,他一上任就大修大建,除了植松,购置神器,立千年古木,宰杀牲品供奉,还配建了三间住宿的房子,自此风调雨顺。

换儿岭下官塘角漏泽园:古地名,亦称换鹅岭,在今鼓楼沈家庄村官塘角。宋时为军民贫者义冢。原有破庙。万历中,有长孺邱氏者,以地赉之,义而安土,俗称望川义冢。守园者历为刘氏族众。

八大王坊:古地名,在今城东南七里。相传张献忠在此复置孝感乡,招合流旧,计丁授田,至今乡人犹思念,故建此坊。

蛾眉塆:古地名,在今鼓楼办事处七里岗村光黄古道旁,相传安史之乱时,安禄山从洛阳派来上百个宫女,在此学习酿造老米酒,因战乱回不去,就此安家。这些妇人好画长眉,代代效仿,以至越画越长,半额如蛾眉,故名。

骑马街:古地名,在今孝感乡都老屋湾前。这里盛产茶麻。荠麻是麻绳的原料,久而成街,因音误而称之骑马街,故名。与筷子街相连,形成一个30度的斜角。

余家岗:古地名,在今鼓楼沈家庄村小学旁。相传蒙古王爷铁木氏的后代寄居于此,明初化铁为余。梅之焕书信奏折中反复提到这个地名。明崇祯季,张献忠曾在此设过瞭望塔。

南平王府:古地名,在今鼓楼沈家庄村护生堡内,元代为南平王府。明末被梅之焕所得。天启、崇祯年间,设“城外衙门”在此。梅家军的发源地。亦称护生堡。

三德坛:古地名,在今鼓楼沈家庄村,实“山川坛”之误音。时麻邑分四乡,每乡各设一坛,每年春、秋仲月二祭。坛主祭社稷。因社为九土之尊,稷为五谷之长,稷生于土,故宜合祭,共为一坛。坛城为乡城,麻邑四乡地界又谓“四乡坛城界”。

蛮人湾:古地名,在今鼓楼办事处七里岗村郭家湾。今有蛮人祠、蛮人田、饭桶岗、蛮人墓、蛮人石兽等遗存。相传此地最早的移民是苗蛮人。宋元嘉十五年(438年)这里安置了大量的“五水蛮”部落。司马黑石在此造反,波及江淮。今人黑壮像蛮子,故名。是南蛮迁入麻城的历史遗迹。(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