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感肖港万氏源流
万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家族体系,开氏已有二千七百年历史。万氏源于姬姓,承接毕氏。姓:女生也,也就是源于同一母系始祖,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的符号标志。氏者,根也,即源于同一父系始祖、被分出去的祖先及后裔的符号标志。所以说氏是姓的分支。先秦姓氏是两回事,姓很少,大概只有二十多个,氏很多,目前有一万多个。现在姓氏混用了,万氏排在全国一百大姓之内,有三百万族众。
一、姓源沿袭
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,得姓者十二人。长子玄嚣(少昊)孙子帝喾(高辛)元妃姜嫄生弃(后稷)喜农耕,教百姓种庄稼,解百姓之饥困。帝尧封他为农师(世人称其为谷神),帝舜把黄帝之姓封于他,即姬姓,后稷即姬姓开姓始祖。
后稷传十五代到文王姬昌,生活在西岐(今陕西宝鸡)一带,文王勤政爱民,礼贤下士,部落繁荣昌盛。商朝末年,纣王无道,天下皆反,文王次子姬发顺应天时民意,举兵伐纣,胜利后建立周朝。文王十五子姬高在战争中及周初的治理上功勋卓著,被封于毕(今陕西西安一带),为公侯。周分封诸侯的等级为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,公为一等侯,史称姬高为毕公高,后裔以毕为氏,故毕公高为我氏的鼻祖。
毕公高传十六世到毕万,毕万公在晋国为将,立下战功,被晋献公封于魏(今山西芮城一带),其后代建立了魏国,成了战国七雄之一,毕万公后裔有的以国名为氏,即魏氏;有的以人名为氏,即我万氏,也有其他姓氏;所以毕万公为我族开氏始祖。当然,万氏中还有芮伯万、韩万后裔(只占万氏人口的百分之几,也出自姬姓)。
二、播迁轨迹
汉朝时,我氏主要生活在陕西一带,扶风为万氏先祖的封地,万氏在当地快速发展,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,所以有了扶风郡望和扶风堂号(江西多数用槐里做堂号,应为分堂号)。
汉末避黄巾之乱,我支祖先迁山东住了几代人。三国两晋时期,先祖迁徙江南,宋元之际先辈从江西南昌迁湖广武昌,始居梁子湖,明初搬迁孝感,定居于孝感城东的万福庵,现在的湖北职院附近。
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选择了一个既无沙尘暴又无台风的风水宝地,促进了家族的繁荣和发展。
孝感万氏的始迁祖是孝孚公,他育有富一、贵二、荣三、华四、聪五、光六、福七七子,形成七个分支,各分支分别以他们为一世祖,具体分布是:
我富一支集中在孝感城周边,贵二支住云梦一带,荣三支住孝昌,华四支住孝南杨店,聪五支住孝昌小河境内,光六支主体在大悟,湖北应山、枣阳,安徽铜陵、广德、宣城也有族人住居,福七支也在大悟。
富一支四世四房,大房益宗,后裔分布在城区红光社区、秦万家湾、永安铺、涂河店、万家松林、汉川高阁、随州、江夏、河南桐柏等地。二房彦宗,即我支四世祖,世兴公祖父。三房彦礼,后裔住万家坝。四房瑚,后裔住肖港万家塘胜(应为塍)、万家榨、杨铁埠、章家岗、小河积福桥。
另有万国政,谱传为明代嘉议大夫,正德年间从江西南昌迁孝感,该支认其祖为富一公六世孙,住邹岗、城关邵万家湾、卧龙潭一带,后裔入我谱,用我字辈。
三、支系形成
明朝中期,孝感县城一带洪水为患,六世祖世兴公迁来此地(编者注:肖港叶万村一带),在此之前黄化公已定居万家院。
先辈们在这一年几次洪灾之地筚路蓝缕,艰辛创业。为了生存,他们取土筑台,修建房屋。湾子周围用麻石砌成驳沿固基防坍塌,故周边百姓称这个湾子为驳沿湾。
驳沿湾残存的麻石垒砌的驳沿,说是有三四百年历史。
因该地土地肥沃,先辈勤劳,家族迅速发展壮大,房子越做越多,湾里有屋架一百多排,人们又把这个湾称为百架湾。
世兴公生堂、镇、寿、泽、信、禄、铨、礼八子(七世八份)。除一、三、五份在清末绝户外,其余各份都迅猛发展,人口越来越多,湾里十分拥挤,不得不另择别处建房。二份留居老湾,四份(泽公裔)因看守租田,有几家在肖港镇区东南三公里处建成湾落。因湾里有一间木质二层楼房,这个湾就叫万家楼。六份(禄公裔)和八份(礼公裔)在原湾西南几百米处建房住居,湾里有三棵高大的杨树,形状如人们祭祀时烧的檀香,人们称这个湾为三炷香,湾里有不少人因经商迁居附近的三汊港。七份(铨公裔)在驳沿湾西北半里处建成湾落,因全湾族人皆铨公后裔,人们称这个湾为铨记湾。明末清初,该湾有几家在河东岸建房住居,后来有人在河上修了座桥,就把河东的湾子叫桥头湾。
五百年来,黄化、世兴二祖的后裔相亲相爱,勤于农耕,诗书传家,形成了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家族体系。
编者注:本文来自孝感肖港镇万氏二零二五年清明祭祖《资料汇编》,应是人清宗亲手笔。图片为编者拍摄添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