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万氏起源  >> 万 修 和 万 家 堡
11日

万 修 和 万 家 堡

编辑:孝感万氏 时间:2014年08月11日 围观者: 2,933 人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万 修 和 万 家 堡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作者:万正成

        万家堡原行政地址:扶风县五泉乡高家村万家堡,1984年陕西省机构调整,变更为现址:杨陵区五泉乡高家村(万家堡)。

         一、相关历史传说: 1、“东扶风,西扶风,两个扶风夹武功,扶风有个法门寺,把天磨的咯吱吱。...”( 解释:东扶风指现在的兴平市,兴平曾设为扶风,因位置处东而得名,又称右扶风;西扶风指现在的扶风县,武功即现在的武功县;法门寺塔是扶风县的最高点,可以把天磨出响声。)  2、“扶风一县,一汤一万。”( 解释:古时整个扶风县,姓万的村只有一个,就是万家堡。据《后汉书》记载:先祖万修的出生地是“扶风茂陵”,即现在的:“杨陵区、五泉乡、茂陵村”, 有些后世资料不查实情,误注为“兴平茂陵”。要强调的是,有两个“扶风”,但“扶风”常在而“东扶风”不长在,虽有两个“茂陵”,但“万家堡”却只有一个。)  3、“王莽赶刘秀,先祖立大业”:据说先祖自幼在茂陵村习武,双臂力大过人。西汉末年,王莽篡汉,刘秀在河南南阳起兵反王莽,而遭到王莽的四处抓捕。那年夏天,刘秀沿后河逃到茂陵村,先祖正在辗麦场,王莽的追兵赶到,先祖“路见不平”,挥动“碾子”(直径约0.2米,长约1.5米,两端开轴孔,用于压地的石头农具,估重约90公斤)挡道,追兵见后不明事理,以为神助,胆寒而退,因此先祖立功。先祖后来从军,跟随光武帝转战南北,靠“大力掌”多有战功,位列云台将军,直至封造义侯(意:讲义气)。4、万家祠堂:在万家堡城墙内西部正中位置,文革前还保留着先祖的祠堂,供奉的就是先祖万修的木雕像。逢年过节,村里男女老幼要去祭拜。文革期间搞“立四新、破四旧”,先祖的木雕像等被一并烧毁。祠堂的前半部分现在是村委会办公室,也是新婚青年“拜天地”的地方。万家小伙取亲有个“拜天地”仪式,都在祠堂进行,略有不同的程序是:一拜天地、二拜先祖(不拜双亲)、夫妻对拜。

       二、万家堡的来历: 据万家祠堂志记载:西汉末年,先祖万修生于依塬膀水的扶风(郡)茂陵,即现在的“杨陵区五泉乡茂陵村”,地处后河边上。后跟随光武帝(刘秀)起兵反莽,屡立战功,被封为候,乃重建家业。先祖选茂陵村南6里处土地肥沃、易守难攻的池地(万家堡现址)建城池,始有万家堡。万家堡的古堡遗址现仍清晰可见,南北长约40丈,东西宽约30丈,分设南北二门。四周城壕宽、深各约2丈。城墙主要是用“料浆石”(一种渭河北塬特有的层岩,大片状,厚度约1-2寸)与粘土混合建成,比较坚固。在60-70年代,因修水利和公路需要,城墙的石头被用铁锤砸碎,基本都上交给了国家。所以,城墙基本上塌完了,土被用来填了城壕。万家堡处在半径约5里的小盆地中央,地势平坦,而四周地势偏高2-4丈,每逢大雨,周围的水带着肥流向万家堡,在缺水怕旱的塬上,这是最美不过的事了。这样,城壕中积水连年不干,战时利于防御,平时也能灌溉,这也许是建城选址的最佳理由了。万家堡向南3里地是渭河北塬,向北6里地是后河南塬,据说当年既是先祖的老家,又兼有兵站的功能。万家堡的小麦别有特色,同样的白色麦种,外地长出来是白色的,我们却是粉红色的,我们戏称“万家凹的红籽麦”。面吃起来劲道有味,所以在缺粮的年代,麦子都磨成“95粉”,别人爱吃白面,我们爱吃红面。

       三、万姓的历史名人: 1、毕万公:...,可能葬于“毕公村”(现陕西省、咸阳市、杨陵区、五泉乡、毕公村),在万家村西约8里处。 2、万修公:即先祖,据《后汉书》记载,先祖在河南南阳战乱中病殁于军中,去世后追封为“槐里候”(槐里:现兴平市),而其本人并未在“槐里”实际任职,由其级别推断,可能葬于“五陵塬”(现兴平市茂陵以东)上,那里汉代王侯将相的墓数不胜数。 3、万户:科学家,明朝,“世界飞天第一人”,军中工匠,把火箭技术和风筝原理相结合,计划靠47支火箭上天,用“风筝翅膀”飞翔。但因火箭控制失败,爆炸起火,点燃“翅膀”,而献身于科学事业。 4、万斯同:文史学家,清朝,编撰名著《二十四史》。。。。。。。

 

        编者注: 谈万氏家谱,必提毕万公、万章公、万修公。可见毕万公、万章公、万修公在我们万氏中,是相当重要的人物。了解他们生平、找到他们的墓地,也是各地万氏的心愿。目前较明确的是万章墓在山东邹城。